綻放在建設一線的“連長之花”
張志田,河北保定人,1990年,16歲的他參軍來到駐濟空軍某部,在部隊當了6年的排長,5年的連長,2005年以營級干部身份轉業(yè)來到金曰公司。“我雖然在部隊當了5年連長,但在部隊戰(zhàn)友們大多都叫我老排長,一直到轉業(yè)前還都叫我‘老排’”,張志田說:“因為當排長的年齡正是青春年少,大家摸爬滾打一起成長起來,感情很深。”
轉業(yè)來到金曰后,他主動要求到工程建設一線工作,因為“在辦公室坐不住,在部隊時也是這樣”。2005年底,他來到公司濟菏項目部,報到的第一天,當時的項目總工劉志民便給他起了“連長”這個稱呼:“軍轉干部很少有人肯到項目一線,這里需要鐵打的軍人作風,雖然你是營級干部,但連長更順口,以后就叫你連長吧。”當時,正值海棠花開,張志田的辦公桌上放著一盆盛開的海棠花,項目部同事王安娜為他抓拍了一張工作照,把照片投到了公司內部報,并為照片命名“連長之花”,自此,張志田“連長”的稱呼便在整個公司傳了開來。
“認真負責,愛崗敬業(yè)”,是張志田在部隊時對自己的一貫要求,來到金曰后,他“退伍不褪色、退役不退志,當兵時怎么干現(xiàn)在還怎么干,只是換了個地方而已”。在部隊,張志田帶過許多兵,對他們要求非常嚴格。來到金曰后,他又帶過許多見習新員工,工作上同樣毫不含糊,依然保持軍人本色。新員工走向各自工作崗位后,“連長”的這個稱呼,隨著張志田嚴謹負責的工作作風,在金曰愈加響亮了。
“2006年11月底,我從濟菏高速平陰項目部轉到長清104國道項目部,到項目的第二天,我去工地熟悉情況,當時已經是寒冬,郊外的氣溫更低,那天的北風跟刀子一樣,一到現(xiàn)場,我就看到試驗員 宋淑琴在做路基試驗,20歲出頭的小姑娘,提著兩個大取樣桶,迎著風往前走,在荒郊野外顯得尤其弱小,當時我腦子里就閃過八個字‘弱不禁風,勇毅篤行’,對我的沖擊和震撼太大了”,張志田至今回憶起來,當時的細節(jié)依然如數(shù)家珍,淚水在眼眶里打轉。“當時,我震撼與敬佩的同時,也把那位瘦小的同事立成了我心中工作的標桿”,張志田說:“我當時就想,我要向她學習,以后也得這么干工作。”
“因為連長之花的照片,同事們叫我連長,我覺得,像宋淑琴這樣一個個奮戰(zhàn)在一線的同事,才是真正的建設之花,我希望這種花能生長與綻放在公司的每一個地方”,張志田說道。
帶頭沖鋒的“站長”:自己不干怎么要求別人干
2006年9月,張志田到104國道長清項目部負責拌合場站,從彼至今,十幾年間,從艱苦簡陋的臨時場站到如今規(guī)模專業(yè)的道材中心,張志田“打一槍換一個地方”,負責了近20個項目的拌合場站,足跡“圍著濟南畫了一個圈”,是實實在在的“老站長”。
拌合場站是公路建設中后勤保障的大本營,瀝青、水穩(wěn)等公路建設的主材料都來自拌合場站,從來料檢驗,到原料加工,再到成品出場,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事關工程質量,容不得半點馬虎。張志田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親力親為,帶著大家一起沖鋒戰(zhàn)斗。
2011年5月,正值平陰G220項目大干期間。擔任拌合場站長的張志田白天與運輸車隊溝通,爬瀝青儲存罐查看剩余量,到拌合機操作室查看生產質量,晚上還要到司磅房認真核對每一車料單,在運輸車旁核查每一車生料質量。近兩個月的大干期間,他每天如此“連軸轉”,平均每天休息僅三四個小時。只有在出料間歇,張志田才坐在椅子上“補覺”小憩。一天中午,大家圍桌吃午飯,連長在大家喧鬧聲中竟不覺沉沉睡去,大家看到后瞬間安靜下來,不忍打擾,餐廳只響著張志田輕微的鼾聲。
2015年是迎“國檢”年,也是金曰公司各項工程全面開花的一年。五個月的工期,八個大項目,時間緊、任務重、標準高、要求嚴。張志田不等不靠,帶領同事們齊心協(xié)力,加班加點組織生產。進入九十月份,瀝青基地生產進入攻艱階段,設備24小時不停,在保證生產的同時,他還想方設法協(xié)調運輸車輛,克服限時、限噸等不利因素,及時把瀝青送抵各場站,出色地完成了瀝青供應任務,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,為公司節(jié)約成本300多萬元。
在部隊時,從排長到營長,張志田一直喜歡跟戰(zhàn)士們打成一片,甚至被批評說“沒個領導樣”。“連長是兵頭將尾,必須要身先士卒,要帶領大家去完成任務,自己不干怎么要求別人去干,我一直就沒把自己當過領導,到現(xiàn)在我也一直這么認為”,張志田說。
不稱職的“家長”:離家30年,在家待半年
連長、站長和家長,是張志田30年以來尤其是轉業(yè)以來最重要的三個標簽與身份。當問及張志田如何看待自己“一家之長”的身份時,他之前的擲地有聲遁于無形,囁囁嚅嚅地說了一聲“不稱職”。
平日里忙于工作,很難回家與家人團聚,春節(jié)是項目一線建設者最期盼的團員日子。然而從2009年至今,連長在家里過春節(jié)的次數(shù)屈指可數(shù)。他把團圓的機會讓給了其他同事,自己選擇堅守拌合場站。大年夜的月光,時常映照出連長夜巡的身影。
今年,張志田的女兒已經六歲。“以前閨女小,不懂事,但從去年開始,我每次出門前,她都要跟我說幾遍‘爸爸早點回來’”,說到這,張志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淚水。“我父親現(xiàn)在經常數(shù)落我,說我從16歲離家到外地當兵到現(xiàn)在這30年,在家里待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半年”,張志田說:“他們嘴上抱怨我,但工作上還是一直給我很大支持,是我的堅強后盾。”
張志田表示,公路建設這個行業(yè)都是這樣,與家人聚少離多,不單單是他自己,有好多“雙職工”同事,自己父母又沒法照看孩子的,有時只能讓鄰居幫忙接送孩子上下學。“大家都這樣,但有時工作就要求你這樣”,張志田說:“公司一直很重視家人關懷,近幾年逢年過節(jié)就會邀請員工家屬來工地上過節(jié),一是為了團聚,二也是讓家人們看看我們的工作環(huán)境,我們建設的是什么樣的項目。”
從女兒記事起,張志田就一直教育女兒一定要認真、要誠實,“對孩子陪伴太少,在有限時間內讓孩子能健康茁壯成長”。
從1993年,還在部隊的張志田便自發(fā)帶領6名戰(zhàn)士去血站去獻血,在他的鼓勵帶動下,30余名戰(zhàn)士跟他一同不間斷無償獻血。轉業(yè)后,項目工地在哪兒,他就獻血獻到哪兒,濟南、淄博、樂陵……從未間斷。時至今日,他累計獻血量15000毫升,相當于三個成年人的自身血量。
對于這種堅持,連同工作上數(shù)十年如一日的敬業(yè)奉獻,張志田表示,“沒啥特別的,都已經成為習慣了”。